要真的努力哦

不学无术与不会吹

电影不错值得二刷。


反正这个影评就非常烂,洗粉的烂。如果我有粉

但是我真的要去写ID那个玩意儿了我不想再纠结在这个上了……

行吧,我真的不适合新媒体。


剧透注意。








打出片名的时机很有意思,陈婧的前夫按响门铃,石泓听到隔壁的声响,这是一切的开始,两个嫌疑人生命里的大转折。事先我并没有看过原著,也尽可能避免去了解故事的核心,所以很难说我这些感想是写给东野圭吾的这个故事,还是苏有朋导演改编后的版本。毫无疑问这是个压抑的故事,选了一帮很会用眼睛演戏的演员,电影的调色也很优秀,很好地渲染出沉默而惊动的氛围。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,是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了。

 

一刷的时候,比起双男主戏,我更倾向于男一男二的说法,而在对故事有整体了解之后的二刷,双雄的感觉才开始凸显出来。如果将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比作一个坐标系,石泓是毫无疑问的原点,电影中人物关于情与理的一切选择,都在与他的关系中展开。而唐川,本质上来说是故事的辅助者,他揭开、补充了石泓的人设,因此在故事这个坐标系里,石泓是已知点,唐川是未知点,所谓解题的最大变数,所有人的意外。电影将目光聚焦于石泓身上,唐川的存在感自然偏弱,但如果我们越过荧幕去设身处地感受故事,在石泓的世界里,唐川才是那个值得被他看进眼里的人,从他们重逢的那一刻开始,较量就只是他们两个的。这样来说,叫它双男主戏,其实也有它的道理。

 

先来说石泓。这个角色在大屏幕上出现的第一面就具备了足够的说服力,过长的刘海,无光的眼神,破旧的暗色系穿着,以及一直佝偻着的肢体表现,卑微感直入人心。鲁一老师的确很适合塑造这样的人物。在石泓的场景里,用光都很考究,从仅有一盏的顶灯,到割裂光源的百叶窗,你很容易想象,在这样一件堆满了数学书籍的小屋子里,他如何屏蔽了和外界的联系,对常人之所及,又是怎样一个拒绝的姿态。他本就无意于接近数学以外的世界,如果不是困在解不出的难题里,陈婧也不会这么轻易地走进来。王凯老师在说起唐川这个角色时,提到了打破和重建,如果从叙事学上价值转换的概念来看,这两个词同样适合于石泓。陈婧母女的出现打破了他单纯的数学世界,而帮她们掩饰罪行,又要求他重塑一个理性世界。一破一立之间,情感的因素就被囊括进石泓的价值体系,理性上他虽然走向毁灭,却是情感上令人触动的毁灭。或许用电影及原著题目里的那个词更合适,“献身”。

 

由于人设的原因,观众很容易对石泓的行为具有同感心。他为理性而生,为感性而死。谁还没有卑微又绝望地爱过一个人呢?“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。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,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。”很喜欢电影里陈婧与石泓在超市里偶遇的一段,轻描淡写的一笔,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,但使他的感情、他的动机,都清清楚楚呈现到观众眼里。是希望,是美,是沾到边就足够幸福的崇高之物,不是情欲。用一个不算很合适的比喻,很像粉丝和偶像,单纯的付出,不求回报。所以当电影进行到石泓跟踪昆哥、威胁陈婧的时候,于我而言,的确感受到了震惊,在这一刻潜意识里我已经站到了石泓一面,即使这些都是真正的恶意,我怕也会为他找理由开脱,就像故事里的小女儿那样相信,“隔壁叔叔是好人。”

 

而在唐川,坦白来说,可发挥的余地并不算大。从造型上他就走在石泓的另一面,足够英俊潇洒,正经穿西装小马甲,开场就是公开课一般的大讲堂,很有点挥斥方遒的意思。这样的角色对王凯来说不算少数,并不需要担心他的表现,但也很容易泯于寻常,区别度不高。说实话,唐川的第一场戏并不让我满意,一场学术讲座,ending却像成功学演讲,还有那个从后向前推进又以他为中心挪移的镜头,感觉可以直接接上电视节目结束后的制作名单。当然,他在这里是“神”的设定,的确要和凡人不一样。这种漂浮感到第二场戏就减弱了很多,回归日常以后,语调有所改变,开始有了为人师长的样子。我很喜欢王凯老师对这个角色的一些处理方式,除了处于情理纠结的时刻,唐川基本都是在一个闲适随意的状态,语调平和,怼人时不带戾气,不是完全的高高在上。他并没有完全地浸在这个案子里,和石泓不同,唐川是那个可以“走出去”的人。

 

如果要仔细分析这个形象的建立,势必要将石泓加入讨论。这两个人物构成故事核心,必须要有互相的张力。其实两人间的交锋有个有意思的错位,对于石泓来说,是从唐川提及自己与罗姓警察有关系时便开始的,而在唐川,是从罗淼对石泓产生怀疑后才开始的,如果这是一场赛跑,石泓是先出发的那个人。这里有一点,不知道是原著还是电影剧本的问题,唐川对石泓的攻击性似乎有些强,特别在分析手表水雾成分这里,有种有罪推定的感觉。在前半部分,唐川一直处于进攻的位置,地位的调转是在野外爬山那次,此时石泓开始调整计划,对唐川采取了一个主动的行为,从这里开始,唐川走到了石泓的后面。石泓拿起斧子、看似意欲谋杀唐川这个情节,看似意义不大,其实算是石泓在暴露他的攻击性,他在唐川面前仍然有其骄傲在。两个人在山里的谈话,是石泓对唐川的一次剖白,他试图告诉他,我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。电影里我并没有得到太多关于石泓成长背景的信息,其实他与唐川都是上帝的宠儿,然而一个向左,一个向右。在石泓和唐川一起走过桥下的那场戏里,唐川说这条路还挺有意思的,而在石泓眼里,他们只是一个个“无用的齿轮”。这一点,以及后来唐川提到的“杀了一个无辜的人”,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观众对于石泓悲剧结局的同情。片子前半部分就提到,在唐川眼里,杀人不是石泓解决问题的方式,而在最后,这个基本的底线也被推翻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唐川在最后一刻的愤怒,他最敬佩的对手,最渴望靠近的朋友,就以这样的方式被毁灭了。

 

不得不说,这个故事及鲁一老师的演技,都非常动人,几乎是到了第三遍观影的时候,我才能更多地注意唐川。如果说石泓是在情感上走向崇高,那么唐川就是走下崇高,他的情绪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,在完美担当了说书人角色的同时,他是到最后才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形象。电影以唐川做结尾,是给人希望的设计,杀死一个无辜流浪汉之后,石泓就是一个死去的故事,而唐川有,并且永远有未来。唐川说他能想象石泓的绝望,但是真的能吗?我想并不。他太像一个阳光长大里的孩子,让我想起张爱玲《茉莉香片》里的言丹朱,活泼自信,由内而外的健康。爱情是最能让人感受卑微的情感,但唐川这样的人,似乎在爱的情境里也不需要低下头来。所以他才会质问石泓献身的必要性和价值,这里石泓并没有给他一个清楚的解释,但即使解释了,怕也是无法被理解的。唐川的爱,更像是一种普世意义上的爱,与石泓相比,他允许平凡的存在。如果综合石泓、唐川和陈婧的人设特点,很容易想到另一对侦探小说里的组合,夏洛克与华生——高智商,反社会,道德准则,情感关怀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唐川与夏洛克都是石泓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
 

其实我很想知道,在电影快结束的部分,当石泓看见跪在自己面前承认罪责的陈婧,内心是什么感受,而在青岛路演的现场,有人问了这个问题,鲁一老师给了一个很棒的回答,石泓认为他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,因为陈婧同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。如果要证明这点,最后陈婧的认罪必不可少。故事的结尾,唐川一个人推开大门,走进光里,整个电影的价值观回归正面,唐川仍然是一个孤独的天才,而石泓的献身失去意义,变成了无用的齿轮。如果让我来总结一下故事的中心思想,一是人要自己放过自己,二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♪




 

评论(31)
热度(63)
© 无声火曜 | Powered by LOFTER